以工興藝-科技文保聯用技術
個案成果

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
計畫名稱:亞太文化資產保存修復新創科技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正修科技大學 黃柏文 副校長兼教授、研發長
合作企業:元亨文保存復國際有限公司、琢璞藝術中心有限公司、龐圖有限公司、巨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介紹

目前全世界各國都以文化資產為表現文化深度之指標,致力於文化資產之保存修復及維護工作。然而,無論有機或無機材質的文化資產,皆會面臨到自然老化的問題,並會因為材質的多樣性、汙染物成分不明、以及各類物理與化學風化等因素的影響,逐漸劣化損壞,而增加保存修復作業之困難度。

國科會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自109年起,支持正修與元亨文保、琢璞藝術中心、龐圖公司、巨研科技團隊投入文保科技領域前瞻技術研發 ,聚焦於亞太區域文化資產特性的保存修護技術及方法為研究核心,致力於亞太文化資產保存修復技術、新興材料開發、建立科學檢測程序及其標準化等三大領域,正修科技大學希望以學校工學院背景及資源為之後盾,透過產學合作模式,培育國際級專業人才,建立臺灣於亞太地區文化資產保存的指標性地位,攜手台灣文保產業與國際接軌、締造雙贏。

應用科技技術於藝術修復技術

藝術文物的保存取決於它所組成的材料和複雜的過程,如老化和環境影響,評估這些變化的監測技術的準確性,對於適當的保護和恢復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文物數位典藏及修復系統是正修科大文保新創團隊所研發的結合反射轉換成像、三維建模與多光譜成像技術之複合式文物數位典藏及修復平臺 ,透過多光譜、反射變換成像與三維建模設備,獲取文物多元影像資訊,為文物檢視作業提供科學的影像資料。核心技術來自於土木與空間資訊系趙鳴教授、機械工程系黃柏文副校長兼教授、研發長、文創設計與藝術保存研究所李益成教授的文保新創科技團隊。

文物數位典藏及修復系統的發明主要是透過可見光成像來獲得文物的色澤及亮度分佈;透過紅外光的穿透效果以穿透文物的顏料層,以觀察顏料層之底層是否有其它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微弱資訊;透過紫外光照射於文物上會對不同物質發射出不同波長或強度的螢光,即可判斷文物是否有受到有機物質或微菌的侵入或侵蝕,並可透過此技術來檢視修復或補筆的痕跡,檢測人員對於文物出借損壞的賠償依據及文物被調包的依據。



圖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彰化八卦亭示禁碑


運用人工智慧於傳統展覽場域

展場環境狀態偵測裝置及系統是一具有多個傳感器功能的裝置,可以立即取得裝置所在位置的各項環境數據,也可以透過安裝於房屋內多個傳感器,同步顯示各位置的環境數據,並且透過該環境狀態偵測裝置顯示及控制屋內各種電器的使用情況,例如溫濕度控制、照明或有害氣體偵測等設備。並設計以一模擬小屋與實境環境感測器連動,搭配手機APP使用,可同時監控環境變化,亦可做為CPS網宇實體系統的實現。核心技術來自於電子工程系施松村教授、文創設計與藝術保存研究所吳守哲教授、吳漢鐘助理教授。

環境狀態偵測裝置及系統具有多感測器功能,可以立即取得裝置所在空間位置的各項環境數據,也可以透過安裝於展場空間內的數個傳感器,同步顯示該環境狀態偵測裝置在各位置的環境數據,並且透過AI人工智慧的處理判斷後,智能化控制展場空間內各種電氣設備與機台設備的運作情況。本項技術獲得2020年第14屆波蘭國際發明展(金牌)、2021年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銀牌)。



圖片:物聯網環境監控系統

更多個案成果